在唐王朝的支持下,党项人向西北方向迁徙,各部分散居于广大的西北地区。
东至松州,西接叶护,南杂春桑等羌,北连吐谷浑,处山谷间,亘三千里。
也就是后世的新疆、四川、青海等地。
在辽阔的草原上,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,各自分立,不相统一。
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、费听氏、往利氏、颇超氏、野利氏、房当氏、米擒氏、拓跋氏等八部。
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党项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,持续十年之久。
主要是陇右道北部诸州的党项向东迁至关内道的庆、夏、盐、灵等州。
而原在庆、灵、夏等州的党项有的更向东迁银、绥、延等州。
还有部分党项曾东渡黄河进入石州(今山西省离石县)。
党项经过大迁徙后,同当地汉人和内迁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室韦、吐谷浑、吐蕃、回纥等族杂居共处,交往密切,使党项原来氏族与部落内保持的血缘纽带松弛,逐渐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。
如在绥、延二州,形成了以党项野利部为主的六府(州)部。
党项拓跋部地在庆州陇山之东的称东山部,以夏州为中心的称平夏部,居鄜、延二州之北山地区的称南山部。
();() 当年党项平夏部首领、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,被唐朝升任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,统辖夏、绥、银、宥、静五州之地。
拓跋思恭还被赐姓“李”,封夏国公。
从此,党项拓跋氏就成为名副其实,称雄一方的唐朝藩镇。
党项部有大姓而无君长,不相统一,散处邠宁、鄜延、灵武、河西,东至麟、府之间。
自唐末起,党项人的大姓之强者都向中原王朝进贡。
这“大姓之强者”,主要有割据夏、银、绥、宥等州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拓跋氏,兴起于麟、府二州的党项折氏,以及居于庆、灵二州之间的“西路党项”诸部。
折氏和西路党项且不说,夏州党项李氏僻居一隅,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、唐、晋、汉四个中原王朝,受其封号,朝贡不绝,实际上已保持着相对的独立。
党项李氏还利用一切时机,不断增强实力,参于抗衡。
最突出的,莫过于李彝超的时候。
后唐明宗李嗣源派兵征讨定难军,当时的李氏党项光是骑兵就有四万余人……
不要怀疑党项人在定难军的势力,拉起十万人的军队的,也不成问题!
裁军?
杨骁现在只能想一想,还不可以付诸行动。
“主公!”
就在这时,牙将李从益火急火燎的跑了进来,对杨骁禀告道:“主公,不好了!”
“府衙外边来了一大群党项人,他们声称要让主公你主持公道。”
杨骁皱了皱眉头,问道:“到底怎么回事?”
“具体情况,属下也不知晓。但,那些党项人押着咱们的一个牙兵过来,说是他吃了五碗臊子面,却只给两碗的钱。”
“那个店家气不过,就押着牙兵过来找主公你要一個公道!”
闻听此言,杨骁不由得脸色一沉。
这不是搞针对吗?
赤果果的挑衅!